阅读历史 |

88岁农妇照料两瘫儿40年愿一辈子做他们的拐杖(2 / 3)

加入书签

不上衣服。

10月21日,河南温县招贤乡护庄村,90岁的老太太闫玉梅正给两个儿子,58岁的保山(中)和48岁的金山(右)洗脸。

年轻人不吃这不吃那,俺啥都吃

大小便是更困难的事情,也关乎尊严。卧室离院子里的茅厕十几米远,兄弟俩用小马扎挪过去,起码一个多小时。

所以兄弟两人几乎不吃早饭,尽量不多喝水。孩子们不吃早饭,母亲闫玉梅也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,偶尔饿的时候,才会给自己下一个荷包蛋。

一切收拾妥当,闫玉梅为一家三口准备午饭。水在锅里冒开了花,一尺长的宽面条扔进去,再倒进鸡蛋炒豆皮,加上早晨采摘的小白菜,一锅具有当地特色的烩面就制成了。

极致的饥饿让闫玉梅对面有一种极致的喜爱。

闫玉梅年轻时挨过饿,你要问她挨饿的光景,闫玉梅不知从何说起,以前挨饿的年头可多了,闫玉梅会问,你要问哪一年?

哪一年都不好过。1942年,河南大饥荒,接着闹蝗灾,闫玉梅记得蝗虫像乌云一样过境,飞蝗如箭,一家人在地头上挥舞草把子驱赶蝗虫,根本无济于事,麦仁儿还没长成,麦头就被咬掉了。资料记载,约300万河南人逃离故土。

闫玉梅一家裹挟在其中。一家四口南下遂平投奔亲戚。他们的全部家当是一辆小木推车,一口锅,几张铺盖,一袋杂粮面和榆树皮磨成的粉,以及随处采摘的草根树叶,连大雁粪都带走,遇到土匪,都不抢逃荒的。

温县地处黄河北,一家人绕道开封过黄河南下,最后啥吃的都没有了,就用衣裳换杂粮面,走了整整21天,这日子一辈子都忘不了。闫玉梅掰着指头说。

年轻人不吃这不吃那,俺啥都吃。闫玉梅端着碗,烩面吃得哧溜响。保山金山手臂无力端不起碗,只能趴在桌子上,用筷子挑着吃。

一家人在吃烩面,保山金山手臂无力端不起碗,只能趴在桌子上,用筷子挑着吃。

吃完午饭,闫玉梅要想办法把金山弄到一辆轮椅上。去年春节,县残联送来了一辆电动轮椅,哥俩轮流坐,终于有机会出门逛逛。没轮椅的时候,兄弟俩的伙伴是小马扎,马扎是村里的木匠送的,看两兄弟可怜,不要钱。

可如何坐到轮椅上,也费尽周章。之前,闫玉梅还能抱动保山金山,如今真是抱不动了,比一口缸还沉,她服老了。闫玉梅还有个大儿子今年68岁,当了大半辈子民办老师,如今一个月领190元民办教师养老补贴,还要在外打工,补贴家用。

大儿子念书多,懂得杠杆滑轮原理,花了50多块钱从朋友的厂子弄来轴承、滑轮、铁链和钢丝绳,在堂屋做了一个手动起重机。

金山坐在马扎上,一根绳子缚身,绳子一端连接滑轮,滑轮另一端连着铁链,闫玉梅拽得铁链哗啦响,物理运动之下,毫不费力,金山就被悬吊了起来,双脚耷拉着,闫玉梅把轮椅放在金山身下,拽得另一根铁链哗哗响,金山的整个身体就落进了轮椅里。

闫玉梅用杠杆原理,把金山放进了轮椅里。

上天堂一样的太平年

坐上电动轮椅,金山保山就能在村里逛一逛,日子也不那么难熬了。邻居说,保山金山命好着哩,有个好妈,没妈恁俩活不成哩。

除了电动轮椅,去年春节,县残联还给闫玉梅家送来了冲水马桶。

马桶计划安在堂屋门前,离卧室近。眼下,大儿子在门前挖了一个两米深的坑作化粪池,坑口用水泥板盖住。

这个化粪池,老让闫玉梅想起以前打仗时住过的简易防空洞。

提心吊胆的日子捱到1949年,闫玉梅终于过上了上天堂一样的太平年,20岁的她从遂平搬回温县,坐着轿子嫁给了打小许下的娃娃亲,谁也不认识谁,都是第一次见,老封建说的那话,嫁鸡随鸡嫁狗随狗,啥爱情那都说不成。你不愿意,老人当家哩你当家哩?闫玉梅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少有的羞臊。

年岁太平了,日子依然清苦,丈夫做河工,常年不回家,吃大锅饭,一人一天二两半面,闫玉梅舍不得吃,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,实在饿了,在地里偷偷啃生玉米。

省下来的面有大用处,大儿子感冒了,吃不下饭,闫玉梅想给儿子做顿好吃的,就用省下来的面糠和上白菜叶,用水拌汤,偷偷喂给儿子喝。

1980年,闫玉梅50岁的男人因病去世,儿子保山和金山瘫痪。1983年村里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闫玉梅家分了7亩地,家里却没了男劳力,闫玉梅自己一个人种地,独自照顾两个瘫痪在床的儿子近40年。40年来,闫玉梅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。

几十年来,闫玉梅见惯了生死,也无惧生死,偶尔参加葬礼,倒像是参加一场聚会,岁月和生活早就熬干了眼泪那种东西。父亲去世那年,母亲哭得很伤心,从那之后再没见她掉过泪。金山回忆。

可如果儿女们先她而去,白发人送黑发人,闫玉梅还是担心,她受不了这种悲恸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